附属中学
 
站内搜索: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新闻 | 通知公告 | 教学研究 | 德育工作 | 素质教育 | 师生风采 | 资源下载 | 留言建议 | 在线投稿 
通知公告

 
 

教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正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美感
2010-01-08 22:00     (点击: )
 
 
 
  

在教古代小说之前,我做过一个调查:全班有几位同学读过四大名著,读过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这种说法或许具有代表性:“《三国演义》我只看过一页,便看不下去了,没意思,也不吸引人,还不如看《哈利波特》。”见此情景,教师无奈,但仔细一想,出现这种情况,或许并不能完全地责怪学生。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上沿用的是一种知性分析的教学方法,对文学作品作理性的分析和理解,分析它的所有成分,拆开情节安排,解说语言、环境描写手法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在肢解艺术作品。这样,生动的艺术性还有什么可剩下呢?几乎一无所有。难怪许多学生把对课文的分析课称为休息课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从构造开始,就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包容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语文学科就显示出丰富的审美信息。学生个体在对文本不拘一格的感应、理解、品鉴的过程中,创造出各个不同的审美信息。何况文章内容中蕴涵着自然美、人格美、人性美、意趣美、科学美,字字句句皆关乎情、关乎理、关乎智。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所以我们要抱着欣赏的态度阅读,才能使审美主体(阅读主体)进入审美天地;同时,从审美感受中,阅读主体才能建立起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的自由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审美享受——“沉醉在里面,分享它的生命。这种审美经验的获得,不是知性阅读和分析阅读所能奏效的。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体验指出一种导向,为其接受机制创设一种情境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让阅读主体(学生)凭借作者所提供的审美客体(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心灵参与进去,与对象合一,与作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和交流,产生情绪体验的高涨,沉醉在作品里面,感受到无法言喻的怡悦和舒畅,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美感,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赞可夫指出:“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感会自发的形成,必须有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笔者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  在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节奏美

胡适曾说过:"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作者赋文学形象以"情感",写得"动情",要让学生学得"动情",反复诵读是关键。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再创造、发现美的过程。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诵读,掌握一定的规律。朱自清先生说:“我读音调铿锵的、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愉快的感觉。”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诗经》中的这些诗句,领会诗中朴素的节奏美、语言美以及内中蕴涵的撼人心灵的美,常常使人感受到那种求索不止的执著。带有强烈的美感节律性的美读,会帮助学生深入的体会文章的美感内涵,发挥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由学生自己从诵读中体察玩味,有的精妙诗文的美境美质简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的多了,有一定的积累,就能感觉出那东去的大江能变成时间的急流淘汰着千古英雄(苏轼);那无边的雨会变成心中湿漉漉的忧愁(秦观),爱情的坚定可以借橡树而具形(舒婷);流血的弹孔也可以化为黎明的星星(北岛);大路上的一抔黄土,可以比珍珠还珍贵(鲁藜);滔滔的大海竟然流动着自由的元素(普希金);达达的马蹄声竟然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郑愁予),这些变异的想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们对人生的深沉的思考;明白大自然的一景一物,生活中的一点小事,都会触发诗人的情思,都印刻着诗人的情感,都打上了诗人的烙印。通过美读,学生对诗的理解由表及里,阅读者和诗人产生情感的碰撞、共鸣,从而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感知。

二、  在品词析句中领会语言的文字美

罗丹说过:“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也是如此,并不是缺少美感,而是缺少对美的感知和认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的点拨。作者在写文章时,总是字斟句酌,以达到用词的精练和准确。“推敲”一词是唐朝诗人贾岛和韩愈在诗词炼字上的一段千古佳话;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又成了千古美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

比如《蜀相》一词,用语精当、形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自”一“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然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再如笔者教授《红楼梦》,针对学生较低的欣赏层次,把王熙凤的“我来晚了”一句作为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分析、鉴赏《红楼梦》的独特艺术,明确这是曹公采用“人未到,笑先闻”的笔法,让学生知晓只这一笔,就透露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八面玲珑的性格,真正地理解脂砚斋所评“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分析完毕,学生恍然大悟,惊讶于简单的四个字竟包容如此丰富的内容,钦佩于曹公独具匠心的写作笔法,也为自己的肤浅的审美趣味汗颜,从而明白了《红楼梦》乃字字珠玑,不仅值得一读,还需要仔细地把玩、体味,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三、    阅读教学中的板书美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此,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尽量使自己的语言或生动形象,精辞丽句;或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或简洁准确,严谨清楚,希望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但教师在一味地求口语的美感时,有时会忽略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课堂上的书面语言主要为板书。板书是一种视觉语言信号。如果板书太乱,也会给人疲劳的感觉。板书美感主要表现在追求层次美感。教师在教学时,边讲解边板书关键词语,最后形成板书。如此板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有序呈现,无论是在生理运动上,还是在心理感觉上,都给学生一种和谐的审美感受。下面是教师在教《药》时所列的板书:


 

时间

一个秋天的后半夜

开端

当天早晨

发展

当天上午

高潮

第二年清明

结局

明线

老栓买药

小栓吃药

茶客谈药

华大妈上坟

刑场(连结)

茶馆(交织)

茶馆(交织)

坟场(融合)

暗线

夏瑜就义

夏瑜血被吃

茶客谈夏瑜

夏四奶奶上坟

 


这篇小说是采用明暗双线交织的结构,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这样不仅理顺作者的思路,还让学生领略文章的脉络结构美。一帧精美的板书,犹如一幅图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板书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创造美

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把握美、追求美这两个层次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实践操作同审美教学结合起来,“按着美的规律来创造美”。(马克思语)如《再别康桥》是一首缠绵悱恻、艳丽动人的抒情诗。不必说那哀而不伤的离情别绪,令人荡气回肠,也不必说那起伏跌宕的韵律节奏,让人琅琅上口,单就那清新明艳的康河景象——西边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一支长篙、星辉——就足以使人心驰神往。但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意象所表达的美感呢?对,再创造。让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从色彩和动感上描绘成一幅画,进而深切地体会作品意象美。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千种的康桥。现举一例,供大家欣赏。一生写到“河两岸碧绿的垂柳,在夕阳的照射下,仿佛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伴着温和的春风,柔长的柳丝轻轻摇曳,多像一位秀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艳影倒映在波光里,也投影在诗人的心河里,激起层层情感的涟漪。”看到这些文字,毋须多言,我已感知学生们都沉浸在自己的康桥中,和徐志摩、康桥景物同喜同忧了。

这样的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随处可以设计实施。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在层云掩蔽的满月之夜,在人静蛙鸣的寂寞之夜,朱自清怎样披了衫满腹心事地在荷塘边那条曲曲折折的小煤屑路上走走停停。想象力是一种强大的创新力量,它从实际所提供的材料中,创新出第二自然。这样的再创造会使学生发现原来自己所漠视的事物也具有强烈的美感,由此会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促使他们留心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身边普通人所具有的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境界。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简而言之,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转化为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更是披文入情、据义品文的过程,更是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过程。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本上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语文美的魅力,驾驭语言,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能磨练人性,是心灵的体操。”,语文教学应始终努力追求美的境界,提高学生的感受、欣赏和评价能力,从而不断地充实知识,完美人格,最终达到教学中育人的目的。

上一条: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实践
已是尾条
关闭窗口

   
 
 

西安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版权所有